2025年夏天,MG4的最新版本以一項硬核技術引發全球汽車行業聚焦——其搭載的第二代半固態電池將液態電解質比例壓縮至5%,并在行業公認的"三向十針穿刺"極端測試中實現零冒煙、零起火。這不僅是一次車型配置升級,更標志著半固態電池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大規模量產的關鍵突破。

事實上,這項突破的背后是上汽產業金融投資多年來的戰略布局:自2020年投資清陶能源,到2023年成立合資公司"上汽清陶"整合固體電解質研發與制造能力,再到如今在MG4上的量產應用,一條"半固態先行、逐步過渡到全固態"的技術路線愈發清晰。隨著這款車型的上市,關于"半固態電池究竟是什么""它將如何重塑電動車體驗""中國企業在全球動力電池固態化競賽中處于什么位置"的討論,正迎來新的答案。
從"稀果醬"到"稠果醬":
半固態電池的底層突破
理解半固態電池的價值,需從傳統鋰離子電池的"先天短板"說起。目前主流電動車使用的液態電池,其核心是由可燃性有機液體構成的電解質,雖離子傳導效率高、生產工藝成熟,但在能量密度提升到一定程度后,熱失控風險會顯著增加——這也是為何消費者對"續航焦慮"的關注,始終與"安全擔憂"并存。
全固態電池被視為理想解決方案:用固態電解質完全替代液體,理論上能量密度可達400-700Wh/kg(當前三元電池約240-250Wh/kg),且徹底消除易燃成分。但它面臨的難題同樣突出:固-固界面接觸電阻大、離子傳導效率低,且量產工藝復雜,短期內難以實現大規模裝車。
半固態電池的創新正在于"務實的平衡":在固體電解質中保留5%-10%的液體成分,形成"固液共存"的混合體系。這種設計像將"稀果醬"(液態電池)熬成"稠果醬"(半固態)——既保留了液體電解質的離子傳導優勢,又通過大幅減少可燃成分,將熱失控風險降低80%以上。更關鍵的是,它與現有電池產線的兼容性達80%以上,無需徹底重建生產線,這讓技術應用周期縮短了數年。
對用戶而言,這種平衡直接轉化為可感知的體驗升級——續航里程的大幅提升;而"穿刺測試零起火"的表現,則意味著即便遭遇極端碰撞,電池艙也能保持穩定——這正是電動車用戶最核心的兩大訴求。

上汽與清陶的"協同密碼":
從技術綁定到量產加速
MG4的半固態電池并非突然出現的"黑科技",而是上汽與清陶能源多年來深度協同的結果。
上汽清陶的技術路線選擇頗具前瞻性:在固態電解質的三大技術路線(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中,它鎖定了氧化物體系。這種材料的化學穩定性極強,不易吸潮,且能與高壓正極材料兼容,這讓電池在高溫、高電壓環境的安全性更有保障——這也是MG4所采用的固態電池能通過嚴苛穿刺測試的核心原因。相比之下,硫化物路線雖離子傳導率更高,但易吸潮、需在干燥環境生產,量產成本居高不下;聚合物路線則能量密度提升有限,難以滿足長續航需求。
據了解,上汽集團與清陶能源的合作始于2020年。2020年和2022年,上汽集團分別參與了清陶能源的E+輪和F++輪融資,累計投資約2.835億元。2023年,上汽再次追加投資27億元,成為清陶能源的第一大機構投資者。目前,上汽集團累計投資清陶能源約29.835億元,間接持股15.29%。
雙方的合作不僅限于資本層面。2022年,上汽集團與清陶能源成立了固態電池聯合實驗室,共同攻克固態電池的技術難題。2023年,雙方合資成立上汽清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億元,上汽持股49%,清陶持股51%。這種深度綁定的合作模式,不僅為上汽提供了技術保障,也為清陶能源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這種"車企+電池企業"的綁定模式,恰好解釋了為何中國企業能在半固態電池賽道實現率先量產。
這種協同模式的優勢在量產階段尤為明顯。上汽清陶總經理李崢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創新性的正極材料、電壓平臺的改變、BMS軟件管理策略的調整,如果沒有上汽研發總院工程團隊和清陶工程師的共同努力,如果沒有零部件供應商與整車廠之間的深度融合的機制,這項成果可能還需要五年甚至十年才能實現。”
目前,上汽清陶在烏海、成都、宜春、昆山、臺州等地布局了生產基地,形成了從材料研發到電芯、模組的完整產業鏈。“先半固態、再全固態”的策略,讓其能在短時間內把技術推向市場,并通過真實用戶的使用反饋來優化迭代,為未來全固態電池的量產打好基礎。

全球競速:
半固態為何成為中國車企的"機會窗口"
MG4上的半固態電池量產上車是全球動力電池固態化競賽的一個縮影。當前,中國、歐美、日韓企業正沿著不同技術路線沖刺,而半固態電池恰好成為中國車企實現領跑的關鍵節點。
在中國市場,半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進程已進入加速期:衛藍新能源為蔚來ET7提供的半固態電池包能量密度達360Wh/kg,支持1000km續航;蜂巢能源計劃2025年底啟動第三條半固態電池產線,目標為MINI等車型供貨。與海外企業相比,中國企業的優勢在于"量產導向"——不追求實驗室數據的極致,而是優先解決"能裝車、能量產、用戶買得起"的現實問題。
歐美企業則更傾向于"全固態躍遷"。美國QuantumScape與大眾集團合作的全固態電池計劃2027年量產,但其產線需要100%重建,單GWh投資成本是半固態的5倍;奔馳與Factorial的合作項目雖提出"2026年示范運行",但目前公開的測試數據仍停留在"小電芯"階段,離整車搭載還有距離。
日本企業的路徑則更為謹慎。豐田雖早在2020年就展示了全固態電池原型,但受限于硫化物電解質的量產難題,其商業化時間線已推遲至2030年。這種"追求完美再量產"的策略,反而讓中國企業在半固態電池這條"過渡賽道"獲得了時間差。
不止于"過渡":
半固態電池的產業啟示
當MG4的訂單數據突破1萬輛時,“半固態電池”相關的內容再度被推向熱度的最高峰,說明消費者愿意為"更安全的長續航"買單。這一現象折射出半固態電池對汽車產業的深層啟示——技術革命未必是"顛覆式躍進",務實的"漸進式創新"往往更能推動產業進步。
對車企而言,半固態電池驗證了"需求導向"的技術路線正確性。上汽的布局始終圍繞用戶核心訴求:當用戶抱怨"續航短",就提升能量密度;當用戶擔心"不安全",就攻克熱失控難題;當用戶覺得"新技術太貴",就通過量產降本。這種"問題-方案-落地"的閉環,比單純追求"技術參數第一"更有實際價值。
對整個行業來說,半固態電池的量產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從"規模領先"向"技術定義"的轉型。從實驗室到量產車,MG4搭載的半固態電池走完了最關鍵的一步。但這并非終點:上汽清陶已啟動全固態電池研發。據悉,2026年,上汽清陶全固態電池將正式量產并完成樣車測試,能量密度超過400Wh/kg,并于2027年第一季度實現整車量產。這條"漸進式創新"的道路,或許正是中國汽車產業在新能源時代實現"換道超車"的核心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