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2025天府書展在成都新會展中心啟幕。被譽為“文壇高齡少年”的著名作家王蒙現身展場。剛剛度過91歲生日的他精神飽滿,連續出席多場活動,展現出“文壇常青樹”不竭的創作活力與生命熱情。

王蒙在開幕式上
開幕式上,王蒙步履穩健登臺,贏得全場掌聲。他不僅參與開幕儀式,還接連亮相“點亮閱讀微心愿·圓夢起航”公益活動及個人新書發布會,行程密集卻未見疲態。
發布會前,他特意走進四川出版展區,笑稱“我要找到我那本書在哪展出,我要跟我那本書合影”,并主動邀請責任編輯一起留影。這位九旬大家在展館中從容穿梭的身影,成為書展首日一道動人風景。年逾鮐背之年,王蒙依然筆力充沛,僅在2025年就已出版三部新作,接下來還有作品在出版路上。
何謂“極限聊齋”?
王蒙現場貫口妙語連珠
《極限聊齋:王蒙神侃〈聊齋〉》是王蒙以九十余載人生閱歷與深厚文學素養,對《聊齋》展開的一場酣暢淋漓的“神侃”式重讀。他從原著中精選《考城隍》《王成》《聶小倩》等五十余篇經典,以小說家的敏銳洞察展開自由聯想與個性再創作,在口語化敘述中穿插犀利點評,既叩擊現代人的精神困境,也在古典文本與現實生活之間架起一座通透之橋。

《極限聊齋》
為何取名“極限聊齋”?王蒙解釋道:“因為它是一部獨一無二的作品,你找不到任何作品能與它相提并論——它的想象力達到極限,對愛恨情仇的描摹、對人性的挖掘也寫到了極致。它的創造性、陌生性與內在邏輯,都走向了某種邊界。”他坦言,閱讀《聊齋》為他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文學課題:“我們熟悉的文學邏輯,有的是情感邏輯,有的是語言邏輯,有的像詩歌那樣‘前言不搭后語’,也有的是比喻或平仄的邏輯。但《聊齋》的邏輯,是另一種邏輯。它有情節,卻不是懸疑推理,它怎么寫都合理,你怎么讀都得接受。這種邏輯在世界文學中都極為罕見,我認為它代表了文學想象力的極致。”
分享中,王蒙即興以一段相聲貫口完成詞語接龍,妙語連珠,引得滿堂喝彩。
至于書名中“神侃”之意,王蒙直言:“我并非要做《聊齋》的解讀或普及——這方面專家眾多,而我并非學者,不擅考據校勘。我講《聊齋》,不從學術出發,而從自己的感受與想象切入。”他以《嶗山道士》為例,認為故事意境優美、想象飛揚,但結局略顯生硬,“即便有勸善之意,也未嘗不能有一個更溫暖的收尾。就像王爾德的《快樂王子》雖是悲劇,我們也可以想象:那人撞墻后幡然醒悟,從此改過,并終生懷念嶗山之美——這樣的結局,不是更耐人尋味嗎?”王蒙表示,蒲松齡所建構的文學世界自成體系,為后人留下廣闊的闡釋空間。他對《聊齋》的“極限”探索尚未停止,“神侃聊齋”之后,還將推出“海論聊齋”“鞭辟聊齋”等系列作品。

王蒙(中)在新書發布會上
徐則臣、李怡評王蒙:
已進入“全文體寫作”新境
年逾九旬的王蒙,依然保持著青春的激情與思想的活力。近年來他更是將目光投向中國傳統文化,從諸子百家到古典詩詞,再到深入解讀《聊齋》。
四川大學教授、學者李怡在臺上分享說,王蒙是中國當代文學中一位極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文學道路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他自1950年代步入文壇,卻始終保持著開放與敏銳的文學視野,勇于吸收世界先鋒文學思潮。例如,他早年引入的“意識流”手法,通過《春之聲》等作品影響了一代讀者,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推動者。王蒙為何在晚年重新關注《聊齋》,李怡分析說,這體現了他對文學“極限幻想”的探索——通過將情節與意象推向極致、超越常態,來反思人生與世界,“這種解讀不僅拓展了《聊齋》的文學邊界,也標志著王蒙的文學世界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李怡分析,王蒙晚年重讀《聊齋》,體現了他對文學“極限幻想”的探索——通過將情節與意象推向極致,超越常態以反思人生與世界,“這種解讀不僅拓展了《聊齋》的文學邊界,也標志王蒙的文學世界進入新境界。”
《人民文學》主編、作家徐則臣則認為,王蒙在《極限聊齋》中已突破文體界限,形成“全文體寫作”,融評論、隨筆、回憶、技術與詩意于一體,展現出百科全書式的廣度。他指出,熟悉王蒙的讀者可從中清晰捕捉其思想軌跡與持續探索的文學主題。
談到王蒙,除“高齡”“高產”之外,徐則臣再添“高格”與“高遠”二詞:“‘高格’體現為作品的思想高度與文化格調;‘高遠’則指向他在傳統敘事資源現代轉化方面的前瞻視野。”他強調,《聊齋志異》作為文言經典,語言典奧、語境前現代,使不少當代作家在轉化時“不得其門而入”。而王蒙通過多維解讀,既深入剖析文本,又將《聊齋》與當代人心相連,為傳統資源的現代活化提供了成功范例。
徐則臣認為,王蒙的解讀既有對蒲松齡藝術成就的細膩闡釋,也融入了自身經驗與文學思考,兼具學術深度與生命溫度。這一實踐不僅破解了古典文本的轉化難題,也為中國文學如何繼承并光大傳統遺產,指明了一條“通向未來”的路徑。

王蒙在逛展場(張杰拍攝)

封面新聞記者與王蒙(左1)合影
王蒙盛贊成都:
“太可愛,太了不起”
王蒙的創作生命持久而熾熱。2024年1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曾舉辦“青春作賦思無涯——王蒙文學創作70周年展”,以近300張照片、550余件展品全景呈現他七十載不輟的筆耕歷程。同年4月,在第12屆春風悅讀榜頒獎典禮上,王蒙獲“春風年度致敬”獎。當時在杭州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他曾欣然收下來自四川的熊貓玩偶,愛不釋手。時隔一年余,再會于天府書展,王蒙依舊思維敏捷、精神矍鑠,超越年齡的活力令人感佩。
在書展開幕式致辭中,王蒙表達了對四川的深厚情感,細數李冰、大禹、諸葛亮、李白、杜甫、巴金、阿來等與這片土地緊密相連的人物,動情說道:“非常親切美好的四川成都,享受著四川的美食,也惦記著四川的熊貓和成都的各種對聯。”他坦言天府書展令他“深受鼓舞”“變得更加年輕”,并順勢推介自己的參展作品:“本人也有一本小書參與展示,所以我也是這里的作者之一。”他期待通過閱讀與書展,“發展我們的精神和智慧,培育和優化我們的精神品質”,并祝愿“天府書展,使偉大的四川和成都更加光輝!”
王蒙毫不掩飾對成都的偏愛,提起這座城市贊不絕口:“我來成都的次數早已數不清,至少也在十次。成都實在太可愛了——要歷史有歷史,要美食有美食,要人情有人情。這里有數不清的茶館,有武侯祠,有杜甫草堂,成都太了不起了。有機會我肯定還會再來。”

王蒙在給讀者簽名(吳德玉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