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中型車銷量榜公布了,第一名是比亞迪秦L,銷量31304臺,看起來沒是國產車的勝利。但如果你把這當成新能源全面逆襲、合資車潰敗的信號,那只能說,是在用自我感動掩蓋市場真相。

秦L的價格是多少?起售價9.98萬元。沒錯,這是一輛“尺寸對標凱美瑞、定價對標逸動”的典型“錯位打擊”產品。它的數據是中型車,目標人群卻是緊湊級。

這類產品本質上是把A+級用戶“抬”進B級市場,用空間和配置換用戶想象,甚至連海豹06DM-i也用同樣套路,一套B級車的外殼,一顆10萬元預算的心。

我們再看看真正意義上的中型車——也就是傳統B級轎車的核心陣容。凱美瑞6月銷量20358輛,帕薩特20008輛,邁騰19781輛,雅閣13365輛,亞洲龍11355輛。哪怕排到第12名的奧迪A4L,也還有7869輛。這些車售價普遍在18-26萬元區間,高配觸及30萬,不靠補貼,不靠價格戰,依舊是市場的骨干。

從榜單前二十名中可以發現,合資品牌占據了11席,其中前十名里合資車多達6款。而在銷量過萬的車型中,自主品牌真正站住腳的,只有秦L和海豹06DM-i,但這兩款車都沒有突破傳統緊湊級人群的心理價位線,說它們是B級車,只是營銷層面的自我拔高。

這就說明了一個事實:國產品牌確實在數量上追了上來,但在“價值區間”上還遠未形成統治。
說得直白一點,中國中產階級還沒有放棄合資車。B級轎車承載的從來不只是代步功能,更是社會身份的外化。公務接待、職場通勤、父母代步、婚車首選……這些使用場景,消費者要的是“可靠感”和“面子穩”,不是智能座艙、零百加速和華麗屏幕。

你說新能源時代到了?是的,但到了的是A0級、A級純電市場,而B級以上的市場,新能源仍然在“試水”。即使是Model 3,6月也不過16636輛,增長疲軟。而小鵬、極氪、零跑、智己,哪一款在B級車銷量榜上站住了腳?連銷量突破5000輛的都寥寥無幾。

說到底,新能源車確實是趨勢,但在B級車這個“中產陣地”,合資傳統燃油車的護城河還很深。

更重要的是,國家新能源補貼政策已基本退出,消費引導的主力責任落在了車企自己肩上。可當宣傳失效、品牌認知滯后,國產車就很容易陷入“低價換量、高配低質”的惡性循環。一旦補貼和話題退潮,許多國產車型的真實用戶忠誠度、品牌黏性將接受市場嚴酷檢驗。

而合資車呢?哪怕沒有任何宣傳,沒有KOL打call,也依舊穩坐榜單前排。和帕薩特連年煥新,從不靠直播間出貨。它們背后的不是流量,是體制內訂單,是客戶的信任慣性,是合資二十年構筑的品牌厚度和市場慣性。

所以別再自欺欺人了。中國車市的主力軍不是熱愛參數的數碼博主,也不是微博投票的網友,而是數千萬個有房有娃、有貸款的中產家庭。他們謹慎、務實、理性,暫時還沒準備好把未來交給新勢力。他們的選擇,決定了B級車市場的格局,而這個市場,依舊由合資品牌統治。

如果自主品牌還想撼動B級車的護城河,不靠補貼是不行的;如果新勢力還想打破認知天花板,不靠宣傳是辦不到的。
時代沒變,只是焦點換了。打贏合資,不在于營銷海報上寫多少“超越邁騰”,而是用戶心智中真正愿意放棄“本田”、“豐田”、“大眾”的那一刻到來。
別急,那一天還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