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競爭越來越激烈,車企越來越不賺錢。
去年,國內18家主要上市車企的凈利潤總和不到800億元,僅相當于豐田的三分之一,讓業界迎來反思潮,認為當前我國汽車產業規模與效益存在失衡問題。然而,看一看傳統跨國車企的上半年財報后,發現賺錢能力下滑的遠不止是中國車企。
從幾家主流跨國車企2025年上半年業績表現來看,盡管多數車企營業收入數據未出現明顯波動,但凈利潤卻遭遇一場集體“雪崩”,跌幅全線突破兩位數。

其中,通用汽車凈利潤跌去20.9%;保時捷、Stellantis、、雷諾等無一幸免,凈利潤攔腰斬斷;奧迪雖營收微增,利潤卻暴跌近四成;馬自達更是從盈利498億日元陡然墜入421億日元的虧損深淵。
傳統巨頭們在賺錢能力上的集體潰敗,如同驚雷炸響般讓人咋舌。因為在我們的認知里,跨國巨頭一直以來都憑借品牌光環與技術壁壘,坐擁豐厚溢價,利潤居高不下。然而,巨變后的車市,正猛烈沖刷著老炮兒們的利潤,后者躺著賺錢的時代正在無聲無息中落幕。
跨國巨頭的困局
分品牌來看,各家降幅不同。
其中,通用汽車營收微增0.8%,凈利潤下滑20.9%;保時捷營收下滑,凈利潤暴跌66.6%,僅余7.18億歐元;奧迪營收雖保持增長,利潤卻跌近四成至13.46億歐元;馬自達第二季度經營業績全面下滑,歸母凈利潤從去年同期盈利498億日元轉為虧損421億日元。
在嚴峻的財務數據下,車企紛紛宣布下調年度指標。豐田汽車8月7日宣布下調全年經營利潤預期,從3.80萬億日元大幅調低至3.20萬億日元;奧迪同樣下調了全年財務預期,將營業利潤率預期從之前的7%至9%下調至5%至7%。
與此同時,巨頭們紛紛將利潤下滑的矛頭直指關稅。

作為凈利潤下滑最明顯的車企之一,福特汽車表示,關稅調整所帶來的沖擊高于預期。今年4月,由美方挑起的“關稅戰”對全球汽車產業帶來強烈沖擊,影響延續至今。另外,包括馬自達、豐田、奧迪等同樣表示美國關稅是核心拖累因素。
今年年4月,由美國率先挑起的關稅戰,猶如一柄懸在全球汽車產業鏈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成為壓垮跨國車企利潤的直接重負。
關稅的重壓之下,導致終端產品價格被迫普漲,消費者購車意愿受到抑制。與此同時,整車企業的供應鏈成本急劇攀升。核心零部件若需跨越關稅壁壘進入市場,成本增幅明顯。
而為規避高額關稅,車企不得不倉促啟動全球供應鏈的深度重構。
保時捷正考慮將某些生產步驟從德國轉移至美國;寶馬近年來加速將部分MINI生產線從英國遷往中國;Stellantis亦在調整其歐洲工廠布局......然而,生產轉移絕非易事。

新工廠的選址、建設、設備調試、工人招募與培訓、供應鏈本地化重塑,每一步都需要巨額資金投入和時間成本。即使初步完成遷移,初期產能爬坡效率低下、良品率不穩定等問題,仍將持續侵蝕利潤空間。
這種倉促應對下的供應鏈重構,本身就是一個昂貴且充滿不確定性的痛苦過程。
除卻關稅這一外顯的“明槍”,跨國車企更深層次的利潤“暗箭”來自其自身轉型所背負的沉重歷史包袱與高昂的投入成本。
一方面,傳統燃油車業務曾是利潤奶牛,但隨著全球電動化浪潮不可逆轉地推進,其市場空間被不斷壓縮,銷量與利潤貢獻率持續下滑。
然而,圍繞燃油車建立起來的龐大產能、冗員、固定運營成本卻難以瞬間削減。部分品牌在財報中反復提及的重組成本,正是這一結構性調整的代價。而關閉冗余工廠、遣散員工、處理閑置設備,每一筆都是動輒數億歐元的現金流出。這些成本直接沖擊當期利潤。

另一方面,面向未來的巨額投入刻不容緩。
大眾集團計劃到2027年在中國市場推出超過20款電動化車型,至2030年提供約30款純電動車型。奔馳、寶馬、豐田等無不將巨資砸向電動化平臺研發、電池技術攻關、智能化軟件定義汽車能力建設以及充電網絡布局。這些投入在短期內無法轉化為可觀的銷售收入和利潤,卻如黑洞般持續消耗現金流,詮釋了轉型期企業的利潤困境。
在較量中求變
傳統跨國車企的利潤寒冬并非偶然,而是汽車工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必然體現。表面看是利潤下滑,背后實則是產業格局的重構--核心問題不再是誰賺得少,而是舊秩序正在崩塌。
因此,誰能在這場馬拉松中堅持到轉型完成、規模效應顯現、新商業模式成熟,誰才能最終迎來利潤的春天。至于那些無法適應的企業,或將面臨被淘汰或整合的風險。
而當傳統盈利模式在多重沖擊下顯得搖搖欲墜之時,中國市場的戰略地位從未如此重要。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銷量達1565萬輛,同比增長11%,增速遠超全球平均的5%。更為關鍵的是,今年6月中國占全球汽車市場份額已強勢回升至36%,上半年累計占比也高達33.8%。中國作為全球車市重要引擎的地位正在進一步凸顯出來。
考慮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諸多跨國巨頭的戰略布局正在加速。
例如,大眾集團押注中國電動化未來,規劃密集投放新能源車型;梅賽德斯-奔馳董事會主席康林松明確表態“對中國汽車市場長期發展保持樂觀”;保時捷即便上半年在華交付量同比銳減近三成,仍在下半年投入運營全新升級的上海嘉定研發中心,彰顯深耕中國的決心。
這種戰略重心東移,不僅是市場體量的吸引,更是對產業環境、供應鏈效率、消費者接受度和政策引導力的綜合考量。因為大家都知道,誰能更把握中國市場的脈搏,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誰就更有可能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占據主動,并找到新的利潤支撐點。

在此期間,我們看到了巨頭之間一輪又一輪的較量。
豐田、比亞迪等不斷加大研發力度,技術突破將決定下一階段話語權。同時,隨著歐盟有潛在跟進關稅政策的趨勢,車企需在區域化生產(如寶馬擴建墨西哥廠)與成本轉嫁間平衡。這種以“技術普惠”重塑價格體系,并通過本地化生產規避貿易風險,正是其中的應對之策。
至于有沒有“療效”,“療效”有多好,還都是未知數,但可以知道的事,當保時捷們的利潤從云端跌落,當豐田因關稅一夜蒸發萬億日元利潤,這些舊時代秩序的崩塌正在宣告:那個依靠品牌光環便能躺贏全球市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