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4年末回望,這一年無疑是智駕供應鏈企業上市的風口浪尖。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的逐步成熟,眾多智駕企業紛紛選擇在這一年加速資本市場的征途。
最近的一次是11月27日,小馬智行正式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從年初速騰聚創港股敲鐘,到黑芝麻智能、如祺出行、地平線也陸續奔赴港股,以及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登陸納斯達克,還有福瑞泰克、希迪智駕、佑駕創新等企業緊鑼密鼓的上市籌備,智駕企業上市的熱潮席卷了整個行業。

圖源:小馬智行
智駕企業的上市潮如同一面鏡子,直面上仿佛映照的是行業頭部玩家的風光無限,實際上也折射出其中的艱辛與困局。
扎堆上市,缺錢是主要原因?
智駕企業扎堆上市的背景涉及多個方面。從大的市場環境來看,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其市場潛力逐漸得到釋放。與此同時,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技術、規模、成本都成為企業競爭的核心指標。
以城市NOA為代表的高階智駕落地要求,加上端到端、大模型等引發的新一輪技術競賽,行業洗牌也在加速進行,一些實力較弱的企業已經被淘汰出局。
在此背景下,一些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取得一定的市場認可,經歷多輪融資之后,逐漸走到上市這一步。
而上市,除了為了鞏固自己的市場地位外,缺錢才是主要原因。
智駕行業因其技術密集型和研發驅動的特性,對資金有著巨大的需求量。特別是在技術研發、硬件設備、測試與驗證流程、市場推廣等方面,需要大量資金支持。
2022年到2024年前三季度,小馬智行分別虧損1.48億美元、1.25億美元及0.94億美元。文遠知行在2021-2024年上半年,分別產生10.07億元、12.99億元和19.49億元、8.82億元的虧損,三年半累計虧損超50億元。其他的如祺出行、黑芝麻智能等企業基本也處在虧損狀態。
虧損擴大,研發支出仍在逐年增加,以地平線為例,根據地平線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地平線的研發支出分別為11.44億元、18.8億元、23.66億元和14.20億元。
這些頭部上市企業尚且如此,更別其他后方追趕的企業了。
現在,在車企價格戰的壓力下,智駕企業的成本壓力顯著增加,而研發和生產成本卻難以在短期內大幅下降,智駕企業的盈利空間受到嚴重擠壓。
此外,有觀點認為,自動駕駛公司普遍成立于2016年前后,經過七八年的發展,已經到達了一個投資周期的關鍵節點。許多早期投資者與智駕企業簽訂了對賭協議,即被投資公司在約定期限內沒有達成如上市等條款時,創始團隊需回購投資人手里的股份。
隨著回購條款的到期,智駕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回購壓力。為了避免回購,上市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退出路徑。
諸多壓力的積累之下,一旦被一點火星引爆,企業可能在一夕之間就會轟然倒塌。
上市,是一個緩解壓力的好方法,但也不是那么完美。
上市不是終點
上市之路并非坦途,一邊是智能化變革催促著行業只能前行,另一邊,眾多企業正咬牙面對盈利難題、技術瓶頸和市場競爭的多重挑戰。
不可把希望全寄托在上市一事。
拿多次沖擊IPO的縱目科技來說,其曾嘗試沖刺科創板IPO,但后來在問詢環節主動撤回并終止了科創板IPO進程,此后,縱目科技選擇了沖刺上市條件更為寬松的港股資本市場。
2024年3月28日,縱目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擬主板掛牌上市,然而,縱目科技的港股上市申請在2024年9月28日失效。盡管如此,縱目科技仍未放棄。
上市之后,也不是萬事大吉了。
作為“智能汽車AI芯片第一股”,黑芝麻智能在上市首日即遭遇破發,小馬智行也是首日破發 ,一些其他智駕相關上市企業,表現也好不到哪里去。
往往在利潤未能與收入增長相匹配的情況下,市場情緒會更加趨于謹慎。
還是以小馬智行為例,2022、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小馬智行營收分別為6839萬美元、7190萬美元和2472萬美元,還無法覆蓋虧損。
不過,這與小馬智行選擇的賽道脫不開關系,其業務結構主要由三大核心業務構成:自動駕駛出行服務(Robotaxi)、自動駕駛貨運服務(Robotruck)以及技術授權與應用服務。歷經8年發展,小馬智行實現Robotaxi和Robotruck商業化運營。

圖源:小馬智行招股書
只是,對于Robotaxi來說,距離真正的無人化大規模運營,還有一段距離,目前行業仍存在一些陰影。通用放棄Cruise,也是Robotaxi市場不確定性的一個證明。
但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無人駕駛的未來是值得期待的。
智能駕駛是長期主義者的賽道,小馬智行、地平線等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能夠實現IPO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智駕企業IPO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在上市后,企業面臨著更加嚴格的市場監管和投資者的更高期望。因此當務之急是要擺脫虧損,實現盈利,以給市場以信心。
上市之后,融得資金,也必然會有更大的底氣加大市場布局。小馬智行就計劃到 2025 年將其Robotaxi車隊數量從約250輛增加到至少1000輛。
對于實現盈利、提升股價,歸根到底,還是要看訂單和規模。
上市潮推動格局分化,淘汰賽進一步加劇
隨著上市潮的推進和淘汰賽的加劇,一些頭部企業逐漸崛起并占據領先地位。這些企業往往擁有較強的技術實力、完善的產品線和廣泛的市場影響力,攫取其細分領域部分的市場訂單。
以地平線為例,根據地平線招股書披露數據,截至今年10月,地平線軟硬一體的解決方案已獲得27家OEM的42個品牌采用,裝配于290款車型,其中,中國十大OEM均已選擇地平線的智駕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地平線招股書
與上市的頭部企業相比,腰部企業在技術實力、市場影響力和融資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這使得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
但后方企業就完全沒有機會了嗎?顯然不是。
從目前已經上市或者準備上市的企業來看,有不少商用車自動駕駛企業的身影。
商用車自動駕駛的應用場景已經從簡單的封閉場景擴展到半封閉甚至開放場景。礦山、港口等場景已經實現了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落地,干線物流等場景也在加速推進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

圖源:希迪智駕
前不久,希迪智駕向港交所主板遞交上市申請,其主營業務為礦車、貨車等無人駕駛商用車研發,銷售以及配套V2X解決方案業務。2021-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希迪智駕分別實現營收7,738.5萬元、3,105.6萬元、1.33億元和2.59億元。

圖源: 希迪智駕招股書
商用車賽道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
另一邊,乘用車智駕企業競爭的核心焦點是面向車企供應城市NOA方案。在這一領域,華為、Momenta、元戎啟行、卓馭科技及地平線等企業被普遍認為各有優勢。
但目前NOA滲透率仍在穩步爬升之中,訂單量遠未飽和,只要有實力,腰部玩家完全有機會搶到訂單。
另外,有觀點認為,端到端的興起,處于行業中腰部位置的企業提供了迎頭趕上甚至超越行業頭部玩家的機會。
傳統的智能駕駛系統往往依賴于人工編碼規則和高精地圖,而端到端架構則通過深度神經網絡和數據驅動的技術方法,實現了從輸入數據到輸出控制指令的整個過程自動化。
對于腰部企業來說,端到端智駕競爭帶來了機遇。在傳統的智能駕駛系統開發中難以與頭部企業抗衡的情況下,或許實現端到端超車也絕非沒有可能。
元戎啟行CEO周光坦言:“算力、車隊數量、數據等對系統能力的提升很關鍵,但前提是算法足夠優秀,關鍵點還是企業的模型能力。”
元戎啟行能屢獲融資并獲得長城等大廠青睞,搶占行業前排位置,也離不開其在端到端大模型、算法方面的能力。
除了元戎啟行在11月宣布完成1億美元C1輪戰略融資,今年還有輕舟智航、斯年智駕等未上市的企業積極謀求融資。
總體來看,智駕企業上市潮之后,行業格局會進一步分化。這是由技術實力差異、市場定位與戰略選擇以及資本支持與融資能力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當目前無論是技術還是市場,新東西層面不窮,哪怕是頭部玩家也滿滿的危機感。未來,智駕行業將呈現出更加多元化和競爭激烈的格局。
很殘酷,也很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