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北京西山腳下秋意正濃,作為2025年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節重要活動之一,石景山書院開院儀式在石景山上南山小院舉行。這座被譽為“京城文化客廳”的文化新地標正式向公眾敞開大門,將為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注入新的“書香動能”。

開院儀式(央廣網記者 龐婷 攝)
千年來,書院作為中華文脈的重要載體,始終與山川靈秀之地相生相伴。石景山素有“燕都第一仙山”美譽,自古便是商貿重鎮、山河要沖。駝鈴聲遠,古道文化、渡口文化、民俗文化與紅色文化在此交織,使這里成為京西文脈的淵藪。如今,當千年文脈與鋼城蝶變相遇,石景山書院應運而生,成為融匯傳統與現代的文化新物種。

活動現場(央廣網記者 龐婷 攝)
作為“兩園一河”聯動發展總體部署的重點項目,石景山書院依托石景山(本山)改造提升,涵蓋南山小院、古建群、功碑閣三大區域,集文化體驗、研學教育、專題展覽、藝術雅集等多元功能于一體,致力打造“全時全季、室內外兼顧”的新型公共美育空間。書院以全新理念打造出集“文化信息發布、文化資源交流、文化匯聚展示、文化成果轉化”四大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型文化平臺,肩負起傳承區域歷史文脈的使命,成為連接古今的文化客廳。
南山小院四大功能區同步亮相,構建多元文化服務矩陣。書院核心區域——南山小院的四大主題空間也于開院當日正式投入運營。其中,1號屋·綜合中心融合接待導覽與文化消費功能,墻上的石景山歷史微展覽娓娓道來這座海拔188米名山背后豐厚的人文積淀。室內文創島臺陳列百余種“石景山禮物”,涵蓋“山河永定”“剛柔并濟”“傳統新韻”等系列,讓游客帶走獨具特色的石景山記憶。
2號屋·國學講堂作為國學課堂、文化沙龍、藝術夜校與公益講座的孵化地,未來將與區各委辦局、行業協會等聯合開展學術傳承、城市發展專題及民俗活化類活動,打造區域圖書館、城市文化展覽與地域文化推廣的主題空間,為市民提供了解、學習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重要平臺。
3號屋·非遺互動區面向大眾、愛好者、深度用戶及企事業單位,設計多層次、多價位的非遺體驗活動,以多元服務類型吸引各類主體以“主理人”身份參與運營,推動非遺活態傳承。
4號屋·文化會客廳承載京西文化會客廳功能,以清代建筑美學融合現代會議設施,為高凈值人群與文人雅士提供茶敘雅集、文化沙龍與精神休憩的高端空間,配套茶歇、咖啡與冷餐服務,營造沉浸式文化體驗場景。

馬未都致辭(央廣網記者 龐婷 攝)
開院儀式上,著名收藏家、文化學者馬未都表示,書院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在當代社會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人文地理專家張寶秀在《燕都第一仙山的歷史文脈與地理密碼》主旨演講中,深入解讀了石景山地區的獨特文化價值,從歷史地理角度剖析了這片土地在北京建城史中的重要地位,為理解書院建設的文化意義提供了深厚背景。

名家圍爐環節(央廣網記者 龐婷 攝)
北京民族樂團演繹的《神話》,以琵琶與大提琴的對話,隱喻了書院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在名家圍爐環節,李建平、劉岳、戴俊騁三位學者從多維度探討了石景山書院作為北京城市文化的新“客廳”,該如何以“待客之道”鏈接歷史與現代、學術與大眾、本土與世界。
活動現場,《石景山地名故事》動畫片的發布與青少年們的《千字文》《少年中國說》經典誦讀,展現了文化傳承的生機活力。而“書院植桂”環節更將儀式推向高潮,象征文脈滋養、精神傳承。
石景山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坐落于神京右臂、長安街畔,書院將以歷史傳承為己任,以文化勃興為天職,通過“研究傳統文化、推動中外交流、打造文化活動新空間”,以多元文化新形態推動文商旅體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