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管理
一、三生萬物
實際上,《三生萬物》 這本書和“三生萬物”的哲學思想相比還差得遠,它無法企及那種哲學又深邃的思考。不過書的每一章都是以“三”開頭,很有趣。
寫序言時我也用了三句名言,自然而然地就用了“三”這個字,仿佛真有“三生萬物”在等著我們。
《道德經》里的“三生萬物”是兩千多年前的智慧,有時候我們兜兜轉轉才發現, 古人的“三生萬物”對社會和人生的總結,比我們現在的理解要深刻得多。
很多人問我“三”代表什么,我理解的是在陰陽互補、世界沖突的環境下萬物得以萌生。
最近我遇到一位導彈領域的院士,他說“三生萬物”中的“三”代表運動,是變化的哲學理念,我覺得這很有道理。
我們可以用“三生萬物”來放大小事,也可以縮小大事,解釋生活中的許多事情。
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表達:你的角度就是你的力量和財富。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寫出來的東西也不同,所以每個人的視角都是獨特的。
二、哈哈主義
在我的書中,有人統計出大約有54個“哈哈”。出版社起初建議我刪除這些,但我堅持保留。
因為對我來說,“哈哈”是寫作的一部分,它反映了我的山東口音。出乎意料的是,“哈哈”最終成為了書中的一個小特色。
更有趣的是,有人在讀完此書后提出了“哈哈主義”這一概念。它意味著人要大度、樂觀、從容,理解他人,不必對一些事情過于計較,用“哈哈”一笑置之。
我認為這個總結非常到位,它從一個新的角度詮釋了我的書。
三、生命是用來升級的
這本書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回憶錄,而是我人生經歷中的一些片段。
但我認為,隨著人生的不斷前行和周期性循環,人的思想會不斷升級。這種升級不僅僅是經驗的積累,更多的是思想層面的深化。
隨著對生命意義理解的逐步深入,我希望能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分享我的見解。因為我是一個深刻的人,所以希望從自己的角度去審視和表達。
關于人生的意義,是否存在,以及它究竟是什么,這是一個經常被討論的話題。
雖然我的看法可能不夠深刻,但我個人的感受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最重要的就是自然層次,即生活得健康、幸福、快樂、長壽和富有。
這些都是人生的基本追求,也是大多數人所關注的。這些追求本身是有意義的,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已經足夠。
生命體由氨基酸、核糖核酸和蛋白質構成,被賦予了幾十年的生命歷程,這已經足夠珍貴,無需過多糾結,我們可以繼續探索更深層次的意義。
反過來講,人類擁有思想、信仰和精神追求,這些都是超越物質層面的要素。如果一個人沒有超越物質的層面,那么他可能是不完整的。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缺乏精神活動的生活也是不健康的。有數據顯示,讀書人和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相對較高,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精神生活豐富,有助于身體健康。
所以你的思想就是你的藥,可以治病,可以激活和調動身體的其他器官。
過去,管理學主要關注管理、生產、產品、建筑、成本、財務等方面。但現在,許多商學院在管理課程的起始階段,都會將愿景、價值觀和人生目的作為整個管理學體系的出發點。
這是這兩年的變化,也是中國企業的進步,對組織管理和發展越來越升華、越來越深刻。
四、失敗只是發現了一條不對的路
如果一個人在探索過程中犯了錯誤,并且因此受到懲罰,那么就沒有人愿意去探索。所以,我們不應該將這樣的嘗試視為失敗,而應看作是發現了一條不對的路。
大約20年前,比亞迪的創始人王傳福在香港設宴,向在場的人宣布比亞迪將進入汽車制造行業。
為了獲得生產資格,比亞迪通過收購國內一家汽車企業,取得了生產許可。結果,比亞迪的股價下跌了近27億港幣。
當時很多人就質疑一個電池制造商,而且那時還不是生產動力電池,只是生產汽車啟動電池的廠家,怎么會有能力制造汽車。
這樣的質疑我也曾在中糧、華潤、中化等公司和同事們共同經歷過。
創造價值的關鍵在于敢創新,而不是等著資產自然增值。沒有人會把優質資產低價出售,除非你能從一個新的角度去提升價值。
五、“唯心”主義勝了
這本書中關于《三LOGO》《三場會》《三雜志》的部分,實際上是在強調精神信仰和“唯心”主義的重要性。
這些無形的東西構成了企業的精神和文化,形成了一種類似“宗教”的組織氛圍。
在這樣的文化中,員工對自己的使命、愿景和目標有清晰的認識,并且深刻理解個人與企業之間的關系,認識到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的一致性。
每個人都是企業的一部分,而不是單純的工具。這種文化鼓勵員工擁有全面而自由的抱負。
想要實現這樣的文化并不容易,因為它要求統一員工的思想和認識,這在現實中往往充滿挑戰。
但最終,那些能夠贏得員工信任和心靈的企業,往往是那些堅持“唯心”主義原則的企業,這種信任和心靈的連接才是企業成功的關鍵。
這里的領導力,就是“管理者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充分調動發揮每個人的最大能力,挖掘最大潛力,達到組織目標”,注入精神、指明方向、激勵大家、組織資源、承擔責任。
這些內容跟的協作方式有別于傳統管理學的話語體系,但道理是相通的,也讓讀者更能容易理解。
六、完整的知識架構,完整的人
在寫《三張表》這部分內容時,我原本希望采用散文的方式敘述,但也沒達到預期。
對于企業領導者和經理人而言,擁有一個全面的知識結構至關重要。他們不僅需要了解生產、銷售等實際操作,還需要掌握財務知識。
如果他們對生產、銷售了如指掌,卻對財務一知半解,那么他們的理解就是不完整的。
我經常遇到負責銷售或生產的同事提出意見,卻聲稱不懂財務。我告訴他們,完全不懂財務是不可能的,至少應該有一定的了解。
我經常在開會的時候問到財務相關的問題,財務部門的人有時會驚訝地問:“寧總,您是財務專家嗎?”我雖然不是財務專家,但我對財務有基本的了解。
在培養管理人才時,我認為他們應該具備廣泛的知識結構。他們不僅需要了解企業運營,還應該涉獵歷史、哲學等領域,甚至對生物學有所認識。
隨著經驗的積累,對世界本質的理解變得尤為重要。你對信息的敏感度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取決于你自身的開放性。
如果你保持開放的心態,即使是樹上爬著的小蟲子,也能引發你對自然或科學的深刻思考。
如果一本連環畫或童書都能讓你沉浸其中,享受閱讀的樂趣,甚至因此發笑,或者你能夠把黑格爾的作品和實際聯系起來,那你吸收和理解信息的能力就很強。
這其中的關鍵在于,我們需要關注所謂的“三張表”,這不僅僅是表面的數據,而是它們背后完整的結構,完整的人格、思維框架,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效率和風險管理。
這樣的理解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信息的本質。
七、空氣變了嗎
這部分跟人有關,我有句話是說“人選對了,空氣都變了”。書里的《三告別》和《三上任》這兩部分都表達了人的至高無上性。
企業對人的管理方面的責任遠超過其他管理領域,如戰略、財務、營銷和成本控制。盡管這些領域同樣重要,但如果沒有正確的人,沒有合適的團隊和精神,那么這些管理知識就失去了其基礎。
我說過,真正的管理學從你上班的第一天就開始了,你的態度和行為可以改變整個團隊的空氣。
當一個人上任或離職時,這不僅是個人的變化,也意味著整個管理思維的轉變,這一點至關重要。
八、沒有什么問題是幽默解決不了的
我鼓勵公司內部的員工能夠自由地開懷大笑、互相開玩笑和傾訴,這樣的氛圍能夠培養出一種堅韌、互相理解的團隊文化。
真正的社會創新,源于自由的思考和每個人的積極參與,尤其是那些致力于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市場的公司,這種文化尤為重要。
山東人常說“沒有什么問題是一頓餃子解決不了的”,這讓我想到了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的一個回答。當被問及將如何慶祝時,他說要回家包餃子。
這個回答讓我覺得莫言得諾獎實至名歸,因為他將生活的平凡——一頓餃子,與文學成就——諾貝爾文學獎,巧妙地聯系在一起。
人生本來如此,不過如此,彼此彼此。幽默是生活態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關于幽默我也有一些例子分享,有一次在一個飯局上討論投資的事,介紹各種項目。有人因為風險過高而拒絕投資,有人提議我試試風險投資,認為這樣或許能推動項目。
我回答說,我的投資一開始投之前,都不是搞風險投資的,投完以后都變成風險投資了。
前些年,我推薦了一本名為《如坐針氈》的書,作者是杰夫·伊梅爾特,GE的前任CEO,他接替了傳奇人物杰克·韋爾奇。伊梅爾特擔任CEO長達16年,退休后不久便撰寫了這本書,書名延續了他的經歷——《如坐針氈》。
他在書中透露,這16年對他來說充滿了挑戰,因為韋爾奇留下的“攤子”并不容易打理。有人開玩笑地說,GE這個企業太優秀了,優秀到你得花費16 年時間才可以把他“搞壞”。
在伊梅爾特離開后,GE被拆分成了三個獨立的公司:飛機發動機、能源和醫療,各自上市,市值總和達到了原GE市值的80%,標志著企業的基本恢復。
我在自己的經歷中也深刻感受到,如果有人想要破壞前任的成果,那是非常容易的。
在企業和其他組織中,傳承和接班常常伴隨著問題和矛盾。原本不大的問題,在傳承過程中可能會被放大,導致矛盾、誤解,甚至責任推卸和功勞爭奪。
如果你批評前任,那么與前任共事的團隊會感到不滿,他們會認為你試圖通過推卸責任來減輕自己的壓力。這種做法是有問題的。
相反,如果我們能以幽默和輕松的態度來處理問題,那么情況就會完全不同。
九、結語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們的所有道理都可以在這個自然法則的體系中理解。這包括大環境與小環境,大循環與小循環,以及變化與恒常。
總的來說,自然法則就是歷史演進的過程,它分為不同的小階段,每個人的獨特經歷都嵌入在這些小階段中。
通過這些小片段,我們可以理解整個宏大的歷史進程和循環。
盡管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可能有限,但每個人都在不斷地自我提升和自我認知,這是一個非常美妙的過程。